海拔地区,农业经济作物大抵就以槟榔为主了,槟榔在经济类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,细高细高的个子,仅仅树头有几片大叶子,这种槟榔树一定是柔韧性极强,否则在多台风的台湾岛,它们不可能生长得那么好。随着海拔的提升,阔叶林逐渐地让位给针叶林,台湾红桧、铁杉、冷杉等树木渐次浮现。
车到半山以上,宝岛之雄奇才现形。大山造就了大峡,上山的公路不宽,车窗玻璃之下就是幽深的峡谷,对面山峦的褶皱看得清清楚楚,山体滑坡造就的伤痕也一览无余。台湾山高水短,河流的季节性又强,所以都称为溪,比如曾文溪、浊水溪、大甲溪等等,从山上俯瞰山谷底的溪流,如一条晶莹的细线,时隐时现。
云雾是山间的灵魂,远远地望去,大团大团棉花样的白云堆塞在山谷中央,白的云和绿的树相得益彰,美仑美奂,这时候便只有赞叹神的造化了。
车行几近三千米的高度,景色再次为之一变,冷杉在山峰处清晰地划了一道边际线,边际线以上,就是高山箭竹和芒草的世界了,绿色的芒草如同为山顶披上了一块巨型的大毯子。这时候,眼见着远方的雨雾快速地游弋过来,不消片刻,就将我们完全笼罩,细雨如丝,眼睫毛上也沾了水珠。我们在山下感觉很热,到了山上,气温已降至十几度,再加上山风和细雨,人居然会打起哆嗦来,人在雾中,雾就是世界,山下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。假若这时候在山下向上遥望,不过是一团云卷住了山尖而已。
山顶是个好去处,那里居然开了间咖啡馆,咖啡馆装饰朴素,格调却不凡,钢琴曲直触心扉。同行的曾强先生请客,为每人叫了一杯Latte咖啡,窗外是重重雾,屋子内的音乐亦行云流水,真是好个天堂样的享受。咖啡馆除了还有两位来客在闲聊,剩余的都是我们的人,年轻人在这高山之巅谈情说爱,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事情。
不同的气候,生长不同的植被,更孕育不同的鸟类。像帝雉只喜欢生活在缺少人烟的中高海拔山区,而美丽的小精灵酒红朱雀(vineceous rosefinch)却从不会飞到高海拔以下的地方。高山上小雨淅沥,咖啡馆周边有许多酒红朱雀在找花朵和草籽吃,它们不怎么害怕人,扭头凝视着相机的样子憨态可掬。酒红朱雀和上帝生活得最近,所以它被塑造成那么可爱的样子,有了这么可爱的小鸟生存,合欢山也就无比地灵秀起来。
2009/10/12
9、清境农场的中秋月色
清境农场位于南投县仁爱乡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区,那里风景优美,被称为“雾上桃园”。1965年,彼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先生到此处视察,写出“清新空气任君取,境地幽雅是仙居”的句子,于是就将原名“见晴农场”改为“清境农场”。这个清境农场的名字多少反映出那个集权时期的政治意蕴,在现在民主的台湾,马英九总统大概就算写上一百首称颂某地的诗句,也不见得就会因此改了名。相比之下,惠荪林场以校长汤惠荪的名字命名,就让人感觉更舒服些。
我们入住清境农场国民宾馆,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堂一楼的那个清境农场历史展厅。一个宾馆如此重视自己的历史渊源,给人以香火绵延相继的好感。1949年大陆由共产党执政后,西南地区大批国民党军队逃往滇缅泰老边境,由李弥将军等指挥,开始他们驻扎在那里,意图配合着寻找时机反攻回到大陆。随着反攻大陆的希冀破灭,国民党军队开始逐渐地撤回台湾。1960年10月,国共两军在缅甸作战,国民党部队大败,最后的一批部队连同眷属悉数撤回台湾。为了安置士兵,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开办了见晴农场,即后来改名的清境农场。清境农场退伍的老兵被称为荣民,老兵在驻扎云南缅甸期间,多与当地人通婚,随同他们前来台湾的边疆少数民族家属统称为义民。现在,清境农场有摆夷、阿佧、傜等8个少数民族,他们共同铸就了清境农场地区的多元文化氛围。清境农场历史展厅内摆放着大量荣、义民的器物,其中包括有意思的傣族竹筒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