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观鸟比赛治愈“自然环境缺失症”
南方都市报 2010-12-07 版次:SD01 作者:周正阳
摘要:鸟儿扑腾翅膀,在半空中表演悬停,于望远镜内定格为矫健威武的一幕……这样的镜头必将成为新近开幕的“2010深圳亲子观鸟大赛”上,最令参赛选手铭记的瞬间。
如何带着孩子去观鸟,走向自然课堂也是家长的必修课。CFP供图
鸟儿扑腾翅膀,在半空中表演悬停,于望远镜内定格为矫健威武的一幕……这样的镜头必将成为新近开幕的“2010深圳亲子观鸟大赛”上,最令参赛选手铭记的瞬间。据了解,目前该赛事已截止报名,即将进入赛前培训阶段,20多队参赛家庭将通过观鸟专题讲座、野外研习、观鸟大赛等“理论结合实践”的方式进行亲子互动,在鸟语花香中领略自然魅力。有家长表示,“观鸟大赛”可让久别大自然的孩子们重归“原生态”世界,是一台生动的现实版自然课。那么,由家长和学子共同参与的户外自然课,与学校里照本宣科的室内自然课相比是否更优越?随着环保低碳日渐成为时尚,长期屈居“副科”地位的自然课是否会迎来新的转机,授课手段上可否寻求新突破?内容新鲜、形式新锐的自然课能否使孩子们从沉溺已久的网络中抽身而出?
深圳海岸线可成自然课堂
早在去年5月,新浪教育频道就曾刊载报道———《警惕孩子的自然环境缺失症》,首次将沉溺网络,疏远大自然,连给一草一木浇水都没兴趣的“症状”用一个新鲜名词予以概括——“自然环境缺失症”。据了解,该“病症”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,对各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影响。那么,在网络普及度、城市化程度高居全国前列的深圳,孩子们是否也正在遭受“自然环境缺失症”的困扰?
与孩子一起报名参加观鸟大赛的家长于茁向南都记者透露,患上“自然环境缺失症”的深圳少年不在少数:“很多孩子把大半业余时间交给了网络,一到放假,就死守电脑,沉浸游戏世界,保持死板的坐姿和呆滞的眼神,对大自然充耳不闻……久而久之,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毛病就被惯出来了。”学生家长钟华也认为,深圳缺乏足够“原生态”的自然背景,无法给孩子潜移默化的自然教育:“深圳都市化程度太高,占据孩子们视野的都是高楼、名车、马路、SH O PPIN G M A LL,偶有‘绿化角落’也是人工景致,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哪有‘大自然’的意识可言?”
不过,学生家长董妙凌则认为,“城市化”给深圳带来的生态问题也无需过分妖魔化:“的确,高度城市化减少了自然气息,但我们不可能强求上世纪80年代的自然景观全盘复现。成熟的自然教育,是要把‘城市教育’和‘乡村教育’相互结合的。此外,深圳其实并不缺‘自然资源’———蜿蜒的海岸线;林立于市中心的社区公园、自然博物馆都在为学生们提供亲近自然的‘第二课堂’,因此在自然教育的基础设施上,深圳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并不逊色。”
当今自然课“重说教,轻实践”?
据腾讯教育频道报道,去年6月,“科学课”正式退出武汉中考,宣告当地教育部门历时5年精心打造的科目终于重新退回到“副科”的位置上来。据了解,“科学课”重新沦为“鸡肋”,是师资力量、课程设置、教材规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导致的。那么,在深圳本土,“科学课”(自然课)是否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?“科学课”难道就无法撼动“语数英”的“主科”地位吗?五年级学生任莹烨透露:“科学课上,老师只是照着课本,讲几个简单的自然案例,平时也不怎么布置课外作业,考试往往也采取开卷形式……有的同学甚至还在科学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。”(南方都市报 www.nddaily.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)
作为一项易于激发儿童好奇心的课程,科学课为什么反倒被学子们冷落?另一参加观鸟大赛的家长石青认为当前“科学课”说教味太浓,实践部分所占比重太弱:“一些老师总是不断重复晦涩的科学名词,又缺乏把科学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的本领,孩子们听了很难消化,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。此外,由于师资力量、教学成本的限制,老师难以频繁地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、野外体验等活动,因此学生长期以来只能通过书面形式认知自然和生态,缺乏脚踏实地的体验。”于茁则告诉南都记者,一些“科学课”甚至有被其他课程“鸠占鹊巢”的危险:“有些老师甚至把上科学课的时间拿来上‘语数英’课,变相增加‘主科’学时。此外,现行科学课教材又往往不能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,掺杂了很多思想、意义、精神、人文之类的说教内容,增加了课程的晦涩度。”
读“奥赛班”不如读“自然班”?
据《新快报》报道,“培训热”已经蔓延到了婴幼儿早期教育领域,3岁小孩就可以报读M BA课程。除如此“前卫”培训之外,“传统”课程如奥赛班、钢琴班、美术班依然是低龄教育阶段最火爆、最热门的关键词。于是有家长提出:为何偏偏没有“自然班”?传统学校“科学课”现正面临尴尬状态,那么课外机构能否带来自然课的复苏?不受学校教学大纲的约束,自然课到底应该怎样上,才能重新挽回孩子们的兴趣?
石青认为,家长和培训机构应当拓展“早期教育”的眼光和科目,增设“自然培训班”:“很多早教培训项目,如奥数班、美术班、钢琴班等等都要求孩子规规矩矩地正坐听讲,传授方式‘填鸭’而枯燥,实在有扼杀孩子天性之嫌。其实,孩子最需要的早期教育就是自然教育,何不开设‘自然班’呢?‘自然班’无需生硬地传授观点或理论,只需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玩玩泥土、看看风景,在鸟语花香中嬉戏打闹便可,这样的‘亲土教育’对孩子的日后的人格形成、价值观培养均有显著作用。”(南方都市报 www.nddaily.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)
于茁则建议,动员各方力量,成立一支以环保、低碳、生态为宗旨的“学生义工团”:“以往,我们一说起‘环保’就以为是大人才能承担的责任,其实在香港或一些发达国家,‘环保’是‘从娃娃抓起’的,当地学龄上下的孩子会在大人的指点下,组织成‘环保童子军’,指派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任务,让他们从小就带着责任和爱来感知自然。所以,我们为什么不能成立一支‘学生义工团’呢?”
董妙凌则认为自然课、科学课应当充分重视视频教材的功用:“《国家地理杂志》、《鸟的迁徙》等纪录片均用生动的画面逼真地还原了森林、河流、火山等惊心动魄的自然现场,甚至在1cm的精微距离内捕捉到了动物捕食的镜头……此外,央视科教频道更是周期性播放各种科学普及节目,这些视频都可以录制下来,与书本知识配合讲授,效果会更好。”
采写:南都记者周正阳
http://gcontent.oeeee.com/0/c1/0c1ea456e4e846bd/Blog/c44/75acb8.html